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关于保护阜新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76号)答复

日期: 2023-04-24 浏览量:236 来源:阜新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责任编辑:董郑 文字大小:

李永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保护阜新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阜新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族特色鲜明,蒙古贞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蒙古勒津婚礼、蒙古勒津安代、蒙古勒津跑黄河、蒙古勒津祭敖包、查干哈达睦邻节、寺庙查玛舞、瑞应寺庙会等。例如,蒙古勒津祭敖包是通过祭祀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牧草兴旺、国泰民安的群众文化活动;蒙古勒津安代是蒙古族人民祈求神灵庇护驱魔消灾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查干哈达睦邻节已有214年历史,与会者同吃庆典飨食,传承着“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一、有序推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作

  2009年,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市非遗资源普查,利用近一年时间,普查涉及全市65个乡镇、26个街道办事处、623个行政村、186个社区。累计上报线索1093条,录入非遗数据库195项,内容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等十大类别,整理《阜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33册、照片124张、录音156曲、录像21盘。

  同时,阜蒙县收集乌力格尔古籍10部、词牌26首、曲牌35首,制作乌力格尔CD光盘1387张、乌力格尔《唐书五传》CD光盘206张;收集阜新东蒙短调民歌603首并制作CD光盘;收集非遗项目照片3324张、录音380小时、录像68盘;建立了《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和《民间艺人数据库》档案。2014年,国家级项目《乌力格尔》被文化部定为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辽宁省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培训班在阜蒙县蒙古贞宾馆召开,阜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了数字化保护时代,投入近40多万元购置了数字化保护设备,录入信息1500多条,对我市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抢救性记录保护。

  目前,我市民族民俗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4项,其中,省级4项,分别为蒙古勒津服饰、蒙古勒津婚礼、蒙古勒津安代、蒙古勒津祭敖包;市级3项,查干哈达睦邻节、蒙古勒津庙会、蒙古勒津跑黄河;县级项目8项,分别为蒙古勒津本命年、蒙古勒津查干萨日、蒙古勒津殡葬、蒙古勒津那达慕、蒙古勒津祭火祠、蒙古勒津辞岁团拜、蒙古勒津商什树祭祀、蒙古勒津逐日海。

  二、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各项民俗活动开展

  为了推进我市民俗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作,市文旅广电局在加强节庆等活动管理的同时,积极组织协调项目保护单位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如蒙古勒津祭敖包、安代舞表演、查玛舞表演、蒙古勒津服饰展示等,展示蒙古贞底蕴丰厚的文化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举办“跑黄河”、“睦邻节”、瑞应寺庙会等一系列民族民俗活动,使其逐步成为蒙古贞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大节庆活动,充分传承、弘扬和发展我市特色民俗文化,为旅游业发展及经济振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积极推动开展民俗非遗项目保护传承

  (一)做好非遗申报工作,推进项目传承。加大普查力度,深挖线索,有效推进民俗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申报工作;组织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做好民俗项目挖掘、记录、保护工作。阜蒙县编辑出版《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传承人视频专辑及《蒙古勒津婚礼》《蒙古勒津刺绣》非遗系列丛书,启动《蒙古勒津映像》非遗项目录制出版工作。

  (二)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新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非遗过大年”活动,为传统节日增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氛围;继续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公益惠民活动、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日相关活动,借助各类媒体开展非遗系列宣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搭建展示舞台,扩大非遗宣传展示效应,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场地建设。市文旅广电局将根据“两馆一心”中博物馆建设总体规划部署,筹建阜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民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展演,系统展示阜新地区精彩缤纷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激发广大观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同时督促各县区文化行政部门及项目保护单位,继续争取各方支持,利用本地域、本行业资源,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的必要场地,有效开展传承保护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阜新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3年4月24日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